【四川党建网】在水堰口村,我与乡亲共同走过的日子

作者:刁成豆来源:四川党建网发布时间:2025-08-27浏览次数:10

“四川党建网”8月21日以“在水堰口村,我与乡亲共同走过的日子”为题报道了我校派驻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水堰口村第一书记刁成豆的驻村经历,报道全文如下:

汽车沿着山路盘旋,窗外的风景从城市楼宇逐渐变为田野农舍。我的心情交织着期待与忐忑——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2023年7月,初到水堰口村的那个下午,我放下行李便立即跟随村“两委”走访。陌生的村庄、陌生的面孔,却将成为我未来工作生活的地方。我深知,只有真正走进这里,才能更好地为这里做事。

用心,才能走进心里

起初,村民们看我的眼神好奇中带着距离。晚饭后散步时遇到劳作的村民,我主动上前帮忙,回应虽礼貌却总隔着一层什么。转机发生在一个暴雨将至的午后。看见青叔忙着抢收晾晒的谷子,我冲过去一起忙活。雨点砸下来时,最后一筐谷子正好收进屋内。青叔擦着汗笑道:“小伙子,要不是你,这季收成可要糟蹋了。”自那以后,他见了我总会热络地打招呼,其他村民也逐渐对我敞开心扉。

为精准掌握每户情况,我们制作了详细的脱贫户档案。白天走访,晚上整理,从听不懂“龛鸡(当地方言,意为养鸡)”闹笑话,到能用方言和乡亲拉家常,我在接地气的工作中真正接了地气。

产业,叩开致富之门

“在外打工难,回来又没事做。”不少村民的感慨让我揪心。要留住人,先要找准路。

新建成的桑叶烘干房,正助力水堰口村产业腾飞。

我们全面摸排村内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免费发放鸡苗,组织村民到先进地区培训。针对主导产业蚕桑业,积极对接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争取到有机桑叶烘干房项目。推进过程中,土地、用工、技术难题层出不穷,但看到乡亲期盼的眼神,我们咬牙攻下一个又一个难关。烘干房建成后,不仅解决了桑叶过剩问题,更大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如今,村里桑叶不愁销路,还能卖出好价钱。

真情,照亮回家的路

“晚上黑灯瞎火,老人娃娃不敢出门。”村民随口一句话,我记在了心里。经多方协调,学校捐赠的路灯点亮了村道。灯光亮起那晚,乡亲们笑脸比灯还明亮:“这回晚上串门不怕摔跤了!”

我还邀请学校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为村民拍照。许多老人一辈子没正经照过相,有的特意换上压箱底的新衣,有的抱着孙子笑得合不拢嘴。当我把装裱好的相框送到八十岁的王奶奶手中时,她摩挲着照片说:“娃儿,我要把它放在堂屋正中央。”

镜头定格下老乡们灿烂的笑容,成为温暖岁月的珍藏。

转眼驻村已近两年。水堰口村早已不是地图上的一个符号,而是我心头的故乡。这里的炊烟、乡音、笑脸,都已深深烙印在生命中。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是点亮一盏灯、拍好一张照、办好一个厂,是日复一日的坚守,是与乡亲们汗流在一起、心贴在一起的旅程。

这条路,我会继续走下去。因为乡亲们用真诚接纳了我,而我也用真心,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生命的答案。


        媒体报道链接如下:

四川党建网:在水堰口村,我与乡亲共同走过的日子

https://www.scdjw.com.cn/article/14908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