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7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文海观澜”读书会第九期于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A-102顺利举行。本次读书会主题为“巴蜀文化文学研究”,会议由蒋林欣老师主持,2023级、2024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杜虹颖、叶珊、杨丽钰、唐小江参与汇报与评议。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级欧国强,2022级刘美含、宋子欣等人参与旁听学习。本次会议聚焦巴蜀文化文学研究视域,汇报内容详实、视角多元。会议期间,师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展现了良好的学术热情。
2023级研究生杜虹颖同学分享了顾颉刚的《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该书的研究内容主要探讨了古代巴蜀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盆地)与中原地区(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文明核心区)之间的历史联系。传统观点认为,巴蜀地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与中原有着密切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联系,甚至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体系之中。但顾颉刚先生通过系统的文献分析和批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颠覆了传统史书对巴蜀与中原关系的叙事,揭示了其层累建构的本质。该书尽管受时代局限,其研究未涵盖考古发现,但其“求真”精神与批判方法仍为区域史研究提供了经典范式。当代学者需结合多学科成果,在顾说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巴蜀与中原关系的复杂性与动态性。
图1 杜虹颖作汇报
2023级研究生叶珊同学分享专著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巴蜀视野》。《中国现代文学的巴蜀视野》是由李怡、肖伟胜主编的有关巴蜀文学研究的著作。全书围绕“巴蜀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核心主题展开,系统探讨了巴蜀地区在中国现代文学格局中的区域个性、抗战时期巴蜀社会文化生态对外来作家的影响等问题。从“巴蜀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到“中国战争文学版图中的巴蜀文学”,再到“巴蜀学派与当代批评”,该著作构建了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研究体系。不仅涉及郭沫若、巴金、李劼人等巴蜀作家的文学思想,还分析了重庆文学中心的形成、北碚文化圈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等地域文化现象。
图2 叶珊作汇报
2024级研究生杨丽钰同学分享了《巴蜀文脉》(由谭继和撰写)一书聚焦巴蜀文化的地脉、水脉与文脉,探讨其历史文脉与地域独特性。杨丽钰指出,岷江因古蜀人早期开发被误为长江源头(后由徐霞客更正为金沙江),但其对巴蜀农业文明(如都江堰水利系统)和城市发展(如成都平原)影响深远。岷江文化特征包括双源性(融合黄河与长江文明)、水利农耕交织的可持续性、开放包容性及创新特质(如栈道、道仙文化)。她认为当前学术界对岷江文化研究尚浅,未来需深入探讨其多源性与系统性价值。
图3 杨丽钰作汇报
2024级研究生唐小江同学分享了《蜀学要论》这一蜀学专著,他首先对此书进行了总体的介绍,随后分析了该书总论、分论、专论的编纂体例,并从专论中选择李凯的《试论古代巴蜀文学特征》这一论文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深入阐述了李凯在此篇论文中所提出的“三盛二衰”说以及古蜀文人“去蜀成名”的典型现象,尤其是巴蜀文人的创新精神、异端色彩与文学史上文学革新运动之关联,譬如汉代司马相如推动骚体赋向大赋转化,唐代陈子昂“风骨兴寄”的主张引领诗歌革新,接着谈及了巴蜀文人重诗文词而疏于戏剧、小说的创作偏重以及巴蜀女性作家群体,最后指出李凯这篇论文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创新,有利于我们对古代巴蜀文学的特征形成一个整体把握进而更为深入地研究巴蜀文学。
图4 唐小江作汇报
汇报期间,研究生同学与本科同学积极探讨发言,踊跃分享自己对巴蜀文化文学研究的认识与理解,并提出许多问题进行思考。汇报结束之后,蒋老师对大家分享的内容进行了评价与指导,她提醒同学们,文学研究要培养自身开阔的视野,以多角度方式发掘巴蜀文化文学,关注地方文学的生成与发展路径。与此同时,也要养成耕读经典,聚焦前沿的研究习惯,学会总结反思,要在每一次汇报中取得进步。本次读书会通过对巴蜀文化文学研究的呈现,搭建起了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的平台,展现出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活力与前景。至此,“文海观澜”读书会第九期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图文:杨丽钰、杜虹颖
一审一校|蒋林欣
二审二校|毛雪花
三审三校|王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