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至5月,我院于每周四14点在六教6c102会议室举办“实践与反思”系列读书会。该读书会围绕布迪厄的《实践与反思》持续开展3次读书研讨活动,文新学院教授范国英老师全程担任导读兼评议人,文新学院24级文艺学方向9位研究生全程参与读书汇报研讨。
读书会现场
各位同学分别就“迈向社会实践理论”,“反思社会学的问题”,“反思社会学的实践”的三个专题做整体内容梳理、关键语段解读,并结合自身的理论思考和现象考察,与大家分享自己对理论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2025级文艺学方向研究生陈月分享“迈向社会实践”章节。她提到,布迪厄在此部分超越了社会物理学与社会现象学的对立,探讨了分类体系的斗争以及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的辩证关系。布迪厄提出方法论上的关系主义,强调实践感的模糊逻辑,反对唯理论主义和唯方法论主义,追求总体性社会科学。同时,布迪厄也关注认识上的反思性,以及理性、伦理和政治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体现。
2025级文艺学方向研究生李育芬围绕第二部分展开讲述。她介绍,布迪厄在芝加哥研讨班上,探讨了作为社会分析的社会学,强调独特性和恒定性。在“场域的逻辑”章节中,布迪厄详细阐述了场域的概念,指出场域是不同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和构型,每个场域都有其独特的逻辑和规则
2025级文艺学方向研究生任可欣分享“反思社会学”这一章节。她介绍,布迪厄在芝加哥研讨班上,探讨了作为社会分析的社会学,强调独特性和恒定性。在“场域的逻辑”章节中,布迪厄详细阐述了场域的概念,指出场域是不同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和构型,每个场域都有其独特的逻辑和规则。
学生分享读书心得
在每一场阅读汇报结束之后,范国英老师对每位同学的分享内容、思考向度和读书方法做了针对性点评。范国英老师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以“教育场域中的文化资本传递”为例,探讨布迪厄理论在现实中的映射。她指出,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惯习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在场域中的资源获取,而这一过程往往被“教育公平”等表象所遮蔽。
在自由讨论环节,学生围绕“教育场域中的文化资本再生产”“职场惯习对职业路径的影响”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同学们结合自身经历提出:“布迪厄的‘实践感’概念让我意识到,职场中的‘默契’规则实则是惯习的隐性表达,这要求我们不仅要适应规则,更要反思规则背后的权力结构。”
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会出品
文稿:王欢欢、周欣、任可欣、吴琪琪
图片:吴琪琪
一审一校:邹 波
二审二校:毛雪花
三审三校:王学东